极目不是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天空。7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对观众开放,通过大量第一手珍贵影像和口述资料,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彰显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携手捍卫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表达重建和平的美好愿景。
观众穿过一条幽深的通道进入展厅,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照片,展柜里陈列着一件件展品。细看说明文字会发现,它们都曾经历磨难。“罗马时期的瓶、公元3至4世纪的灯油瓶、公元4世纪的壶,它们历经‘重生’,目前展出的是复制件。”一位工作人员介绍,2020年8月,位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学考古博物馆内,一个展柜被爆炸的冲击波摧毁,一批古代玻璃制品碎裂。
通过一组照片,观众可以看到挽救这批藏品的全过程。负责修复的团队,蹲在地上,按照尺寸、材质和颜色重新整理数百块玻璃碎片,像完成巨型拼图一样逐块重组。
伊拉克摩苏尔博物馆正在努力还原拉玛苏雕塑——其形象为一只带翅膀的狮子。它遭到破坏后碎裂成数百块残片。专家正在对每块碎片进行测量、登编和分类。“展出的雕塑残片是根据该馆提供的文物碎片三维数据制作而成。”专家介绍,该馆是伊拉克第二大博物馆,收藏了亚述时期、希腊化时期和伊斯兰时期的重要藏品,计划2026年重新开放。
当前,文化遗产正面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特别是地区冲突所造成的威胁日益严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共识。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于2017年在第一时间响应,作为创始成员国加入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积极参与联盟工作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以实际行动守护全人类文化遗产。国博长期深入参与联盟科学委员会工作,为遗产保护提供专业意见,并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朗斯分馆、瑞士国家博物馆共同成为全球3个“国际文物避难所”,为濒危文化遗产提供安全庇护。
展览以沉浸式遗产之旅结束,从叙利亚巴尔米拉遗址到尼日尔阿加德兹古城,也门著名的塔楼,再到独一无二的伊拉克泰西封拱门和美丽的亚美尼亚遗址,依托对大型遗址地的高清扫描数据和艺术再创作,观众得以徜徉在这些遥远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