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每日动态 >

箭扣长城脚下搭起“浮选实验室” 意外发现炭化谷物

6月3日下午,在怀柔区西栅子村的箭扣长城修缮五期项目部门前,一座小型“浮选实验室”搭了起来。

箭扣长城脚下搭起神奇“实验室”。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部从事植物考古的尹达手握水瓢,将一勺勺“泥汤”倒进孔径仅有0.2毫米的标准检验筛中,黑色的炭化物瞬间浮现出来,其中就藏着能还原长城历史的“宝物”。

今天上午,考古专家在箭扣长城上的灰土层,进行发掘取样,并运送下山进行科学分析。

项目部门前紧挨着水龙头的一块空地上,塑料桶、脸盆、水瓢、筛子等小工具摆放整齐——这就是尹达和助手搭起的小型“浮选实验室”。一个水桶装满清水,另一个空桶外侧则标记好了1至20的升数。刚从箭扣长城上采集到的土壤样品被倒入空桶中,记录升数后,再一勺勺舀进清水缓慢搅拌,其中藏着的炭化物和植物根系漂浮了起来。

“这样反复浮和筛的过程,就叫‘小水桶浮选法’。因为物质比重不同,炭化物轻于水会自己浮上来,筛出的遗存中就可能有可鉴定种属的炭化植物种子。”尹达解释。

专家们都瞪大了眼睛,仔细辨认,第一份浮选样品的筛网里面藏着的竟然有炭化的小麦和大豆!

“只要有水和简单的工具,利用小水桶浮选法就可以快速浮出炭化物,保存完好且尺寸较大的种子甚至可以直接用肉眼分辨出具体的种属。此前在大庄科和八达岭长城的植物考古田野工作中,都是通过浮选法来提取炭化植物遗存。”尹达说,“今天现场浮选,让我们非常惊喜,仅仅两三升灰烬土就收获了一满筛的炭化物。”

考虑到更有效全面地提取炭化植物遗存,剩余的二三十袋灰烬土计划带回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工作站,通过专业仪器浮选仪更高效地进行浮选。

就在几小时前,记者跟随科技考古专家由西栅子村一路向南,由缓到陡爬了近一个半小时的山,来到位于箭扣长城段的怀柔120号敌台采集土样。

距离箭扣五期考古发掘启动时隔一个多月,这里已经规整了很多。敌台南北两侧外部堆积的碎砖石堆已经被清理干净,露出了长城本来的样子。120号敌台内部西北角的两处堆积最受关注。当尹达轻轻掀开遮盖时,略带黑灰色的土壤露了出来。这便是当天要采集的敌台活动面上的原始堆积土样,若隐若现的黑色便是藏于土中的炭化物。

小筛网、小水桶浮选出了炭化谷物。

尹达取出手铲,轻轻刮开表面浮土,细小的炭屑随着铲刃的拨动滚了出来。“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专家们的眼神中透着兴奋,继续挖掘又发现了更多更大的炭块。尹达用手铲轻轻插进堆积深处,很轻松地便翻开了,“翻铲起来很轻,证明土壤结构疏松,包含物较多,土壤颜色呈灰白色,则是曾烧过的证据。至于灰烬为何在此,且有经过长期堆积的现象,仍需进一步考证。”

小筛网、小水桶浮选出了炭化谷物。

长城植物考古的趣味,恰恰在于它能还原当时长城上戍边将士的生活。通过近些年的浮选工作,专家们在长城上发现了粟、黍、水稻、大豆、赤豆、小麦、高粱、荞麦等不少农作物。这些粮食从何而来?

“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我们了解到这些粮食和明代周边乡村种植的农作物有极高的重合度,戍边士兵很可能就地生产取材,生火做饭。”尹达揭秘,当然这些粮食也有可能是从其他地方调配过来。“为了继续探寻长城上的故事,我们后续还会结合现场发现,进一步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做好分析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