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每日动态 >

丰收已成定局!北京40万亩小麦进入收获高峰期

6月中旬以来,一台台收割机渐次挺进北京市40余万亩小麦地块,为期20天左右的“三夏”攻坚战在此时进入了高峰期。

从大面积生产表现和定点生产监测来看,今年小麦群体充足、小麦亩穗数较去年增加28.3%,预测今年小麦会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产,丰收已成定局。

麦收时节,记者走访京郊主要粮食生产地区,探访麦田丰收的背后故事。

复耕复垦增良田

近年来,全市夏粮播种面积年年攀升,从2020年的不足13万亩,一路增长至今年的40万亩。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可用作粮食生产的良田并不丰裕,新田从何而来?

昌平区兴寿镇麦庄村口加油站旁,曾经的荒芜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金黄的麦田。“2022年通过回填土的方式,将这里62亩撂荒地转变为耕地。”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陈娟介绍说。近年来,全市增长的粮食种植面积,主要来源于复耕复垦的地块。

要想利用复耕复垦的田地来种粮,其实并不容易。这类地块普遍存在土壤肥力低,种植作物产量低、品质差的问题,地力条件明显低于全市粮田平均水平。

如何让荒田变良田?北京已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2023年,北京市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有针对性地实施复耕复垦地质量提升综合配套技术,采用根层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土壤耕作层快速熟化等多元技术组合,助力复耕复垦地质量提升。一系列集成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

“今年这里的小麦成熟期估产每亩约410公斤,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提高。”陈娟说。这个产量,已经比肩优质农田。截至2023年末,全市复耕复垦地面积50余万亩,占166万亩耕地保有量的比重近三分之一。

受灾地块今迎丰收

不仅是新增小麦田的产量实现提升,去年因灾受损的农田也已完全恢复生产,眼下已迎来丰收。房山区窦店镇芦村,金黄的麦田一望无垠,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去年大暴雨那会儿,大田里积水最深的得有4米,玉米地绝收,损失很大。”芦村党支部书记陈浩说,“去年大田修复后马上种上了冬小麦,今年亩产应该能达到600公斤左右。”陈浩轻抚麦穗,难掩脸上的喜悦之情。

不仅是芦庄村,去年曾因暴雨受灾的农田已陆续迎来丰收。据了解,目前全市1.52万亩受损的高标准农田已全部完成修复,7.7万亩因灾绝收地块全部实现应种尽种、种满种严,眼下已陆续开始开镰收割,产量喜人。

多方共护“龙口夺粮”

春争日,夏争时,“三夏”又有“龙口夺粮”之称,突出的就是一个“抢”字,要与自然天气抢窗口期。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极端天气影响,相关涉农区制定了防汛抗旱实施方案及应急预案。同时,农业部门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极端天气预警预报,及时发布、精准推送气象服务信息,确保一旦出现恶劣天气,及时有效处置。

为了提高效率,随着麦收高峰的到来,全市已累计投入各类农机具1.1万余台(套),其中小麦收获机、拖拉机、玉米播种机等主要农机具3600余台。

从现在开始到6月底,全市将在10余天内全面完成夏收、夏种、夏管的各项任务。北京市农业农村局聚焦收割、晾晒、归仓等关键环节,统筹协调气象、供销、粮食、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联动形成合力,确保“三夏”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