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每日动态 >

做足“功课”!嵌入式服务综合体如何“嵌”进老人心里

北京市将建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把包括养老服务、社区助餐、婴幼儿托育等9种服务嵌入市民家门口。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诸如老年餐、上门探望、美发修脚助浴等生活服务在基层有不小需求。相关方做足“功课”,满足老人的多样化个性需求,成为嵌入式养老服务的一大鲜明特点。老人们期待,能有更多服务落地惠及自身。

出门

抬腿就能吃饭娱乐

上午10点,花家地南里社区养老驿站里一片热闹。老年学堂中,70岁的冯志芹和其他老人一起,在“老师”的琴声伴奏中合唱歌曲。一屋之隔,辐射周边约20个社区的老年健康餐中央厨房里,4名工作人员正在快捷地分装老年餐食,一旁的角落也整齐码放着等待外卖员取走的老年餐,“每天中午送出去15份左右。”

花家地南里社区养老驿站是望京街道落地的一个老残深度融合的“嵌入式”样本,由北京宜适福祉养老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此前多年,这栋两层的小楼是残障类儿童养育院,经过功能改造和引入服务,变身为服务老残两个群体的居家养老生活综合服务平台。一楼养老驿站面积为300平方米,设有老年餐食中央厨房、老年健康餐桌、老年学堂、康复理疗室等,二楼则是包含文化娱乐室、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的望京街道温馨家园。

“这里功能齐全,抬脚10分钟就到了。”4号楼黄阿姨说,她今年80岁,孩子有残疾。平常,她会把孩子送到二层活动,自己则到康复理疗室按摩推拿。71岁的呼永安和赵俊玲则在老年餐桌订了午餐,“每天都订午饭,两荤一素或者两素一荤,优惠后就20元左右。”呼永安说,此前老人吃饭十分不便,2年前有了老年餐桌,解决了老人的生活难题,“菜的品类多,营养,主要是干净卫生。”

“阿姨您来啦!”十多公里外,72岁的贾双苓老人来到了西城右内西街社区养老驿站。这家“嵌”在居民楼间的养老驿站,早已被她视作了“第二个家”。自去年9月驿站建成以来,她几乎每天都会前来光顾。

在老年餐厅吃顿健康实惠的午餐,到“买不到柜台”买点针头线脑类的小物品,再从便民小超市选购些生活用品和食品,在贾双苓看来,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家门口的养老驿站是最便利、安心的选择。“从家出来走5分钟就到。他们还可以送货上门。”

驿站“嵌入”的服务丰富多样,从便民理发、按摩,到低偿租赁辅具和各类维修工具,应有尽有。这让贾双苓对她和老伴的老年生活更加安心。白纸坊街道养老工作专班负责人刘学凤介绍,驿站主要服务右内后身、右内西街、半步桥和万博苑四个社区的老年人,服务4000余人,已签约基本养老服务对象127人。驿站利用地处居民区的优势,提供多样化惠民服务,升级“买不到柜台”服务,打造“便民+养老”“家门口服务”,在保障六大基础功能的前提下,拓展旅居、理疗、助浴、助医等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入户

修脚助浴在家搞定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有不少服务不需要老人抬腿,早已“嵌入”到了居民家中。

外卖员刚从中央厨房取餐离开,31岁的社区志愿者张圣琨也拎着两份老年餐开始入户。“阿姨,您中午的餐到了。”穿过一段小路,张圣琨敲开了这位孤寡老人的门。“他平时都给我送饭,我很感动。”老人说,之前自己还能出门活动,但半个月前腰出了问题,就只能在家养着,“没有老伴,没有子女,我有什么事,都手机上找他。”送餐之外,上门免费美发也让老人记忆深刻。呼永安说,驿站工作人员每个月会提前在手机里预约,为需要的老人上门免费理发,“我们都不用再去外面找人理发了。”

“咚咚咚……”午后,敲门声响起,67岁的黄雄老人打开房门一看,右内西街社区养老驿站的修脚师傅到了。“我跟驿站约好了,就在家里等着呢!”

修脚师傅动作娴熟,掏出专业工具,耐心修剪,不到一个小时,就帮黄雄修完了脚。足不出户,能有专业的修脚师傅上门服务,一年以前,黄雄可不能想象。“我这左手、左胳膊都不能动,没有驿站时,剪脚指甲可费劲了!”四年前,黄雄不幸患上了脑梗,“自己根本剪不成。”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黄雄也去过商业门店,但店铺离得太远,价格贵还得排队,让他望而却步。去年驿站建成后,问题迎来了转机。黄雄得知,驿站的修脚服务不仅比商业门店便宜不少,还能上门,于是向驿站工作人员预约了服务。

“我上下楼不方便,走路也慢。现在,凡是老年人不方便干的,驿站都帮我干了。”几个月来,除了让黄雄赞不绝口的上门修脚,从保洁、送货,到按摩、理疗,他需要的服务,驿站都能满足。“驿站的小伙子上门做保洁,像自己家人似的。擦桌子、扫地、墩地……全屋收拾得干干净净。”前几天,黄雄还第一次享受了上门理发服务。“原来,我都是用刮胡刀刮,看不见后面,差不多得弄半个小时,刮得我直出汗。这回驿站师傅10分钟就给我剃完了!”

服务

调研需求协调资源

如今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且呈现出个性化特点。为了契合老人的需求,需要在服务前后充分调研,有针对性服务。

“我们的上门探访是每周或者每半个月一次,每次去之前都要做功课。”花家地南里社区养老驿站负责人徐宝星说,探访的重点对象主要是政府最低兜底保障人群和失智失能老人。而由于如今不少老人年龄、身体素质、家庭状况、生活习惯等的区别,在探访之前也要针对不同老人提前做好准备。除了关注老人身体健康和情绪状况之外,家里的设施,有无实际困难等,都要询问和记录。“我们能当场解决的就帮老人解决了,要不能解决的,就会与相关部门和专业资源反馈,一起为老人解决。”

从事养老服务多年,徐宝星坦言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需求,我们只能不断优化调整。”她说,要让服务去适应老人的特点,而不能把服务强加给老人。“比如助浴,有的老人就很注重隐私,你再好的服务他可能也接受不了。”

这样优化调整服务、未雨绸缪的思路,并不少见。右内西街社区养老驿站内,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供老人免费使用。“我们了解到,有些老人家里没有空间,但又有需求有手艺,所以就准备了一台。”驿站经理崔丽丽介绍,老人衣服破了洞、开了线就可以来缝补。“虽然不是每天都有老人使用,但缝纫机摆在这儿,一旦老人有需要,就不用去远处的裁缝铺了。”

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每天11点半,驿站工作人员李梦龙都会背起送餐箱,为附近社区的老人送餐。工作的特性,让李梦龙经常能最先知道老人诉求。“今天有位老人说,炒小白菜有些咬不动,我就直接发在工作群里反映给公司了。”他还提到,不仅老年食堂的菜品在老人们的反馈中不断改进,颇受老年人欢迎的“买不到柜台”、便民小超市等都采纳了不少建议。

期待

临时托养仍需“嵌入”

尽管如今养老服务种类日趋齐全、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但还有一些服务,老人们期待能够“嵌入”到家门口。

多位老人提出,希望能够在家门口的驿站“嵌入”老人临时或短期托养的服务。“老人本身失能或半失能,子女有事不在身边,我想要出门就没有人照顾他了。”“可以搁在这儿半天,我省心也放心。”老人们说,让社工或者居委会人员帮着上门看望老人问题不大,但如果想要临时托养半天、一天,目前面临难处。

对此,有行业人士表示,也考虑过诸如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开展老人“嵌入式”居住。不过,这面临场地物业资源、人手、收益与成本的权衡。“需要找到合适的物业资源,改造场地,保证私密性和环境安静,还要聘人,投入大、风险较高,需要包括资金等等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