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览新疆,乐动童心。
新疆音乐是我国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亲身感知新疆音乐,探寻新疆音乐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渊源,8月3日至10日,中国儿童中心民乐艺术中心组织40名营员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了生动且深度的研学活动(以下简称“研学”)——“大国少年行·追迹丝路音韵”,得到了营员和家长的高度认可。
在“大国少年”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本次研学,以音乐为主题,整合新疆丰富的在地资源,为营员领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建立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提供了宝贵契机。
精巧设计行前预习储备基础知识
相比去年,本次研学在设计上进行了升级。一是,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精神素养、文化理解,也就是将德育作为首要目标,通过研学手册,全程渗透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
二是,参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大观念统领,设置驱动性问题,形成进阶性学习版块,运用研学任务带动营员开展实地探究,在旅行中提升“研”与“学”的含金量。
三是,民乐艺术中心开创性地录制了线上微课,帮助营员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提前了解研学任务,从而有目的地开展学习。
全力组织行中体验探源新疆音乐
作为新疆音乐的探源之旅,本次研学引导营员从四个视角进行学习。
自然地理视角。高山湖泊的辽阔、平静,草场骏马的自由、豪迈,荒漠的荒凉、苍茫,沙漠的火辣、热烈,这些真实的自然环境、真切的感受体验,帮助营员理解了新疆音乐中为什么会有多种不同的风格,也为更“纯正”地演绎新疆乐曲奠定了情感基础。
天山天池。
草原野马。
火焰山。
沙漠。
民族器乐村。
人文历史视角。新疆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多种文明、文化自古在新疆交流、互鉴,因此新疆音乐,无论从音乐体系还是乐器形制上,都体现出不断演变和交融的特征。在疏附县民族乐器村,营员看到古今多种民族乐器,还观摩了乐器的现场制作。在《十二木卡姆》的故乡喀什市莎车县,营员不仅观看了传承五百年的《十二木卡姆》表演,还知晓了阿曼尼莎汗的不朽传奇,并向木卡姆大师请教维吾尔族乐器演奏。这些经历帮助营员领略新疆音乐与众不同的魅力,它是古代西域音乐的“活化石”,凝聚着新疆多民族的智慧,记述着新疆丰厚的人文历史。
日常生活视角。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新疆音乐就来源于当地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反映出新疆人民面对干旱等不利的生活条件依然乐观、坚强的精神品格。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乌鲁木齐市博物馆,营员广泛了解了新疆地区的生活变迁;在吐鲁番坎儿井和维吾尔族家访中,营员亲身探访水利工程、采摘葡萄、打馕,融入新疆人民的生活,学会和新疆人民一起载歌载舞,进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打馕。
跳新疆舞。
艺术创作视角。有人描绘,新疆乐舞“繁弦急管 回雪飘摇”,这种艺术风格其实也表现在当地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其他艺术形式之中。麦盖提县刀郎农民画的绚烂色彩、爽朗粗犷;喀什古城、新疆大漠土艺馆的历经沧桑、历久弥新,触动着营员的审美感知。通过动手实践,营员手工绘制乐器模型,制作桑皮纸模戳印花小夜灯、非遗土陶、维吾尔族传统陀螺与铜镯,亲身体会到艺术就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同一地区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具有相通性和一致性。
刀郎画乡。
喀什古城。
新疆大漠土艺馆。
手工制作。
及时推动行后反思完成研学任务
行中体验虽为重点,却不是终点。经过大量的感知体验,营员需要通过反思,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知,才能体现出研学效果。为此,研学结束后,民乐艺术分中心第一时间收集了营员的学习成果,从侧面督促营员深化对新疆音乐的艺术表现与文化理解。
结束语
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全面的能力是“大国少年”的底色,研学则是“大国少年”最好的历练方式之一。“大国少年”需要在教室里学习体系的基础知识,但更需要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之中,认同多民族团结共创的中华文化,产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向心力!本次研学正是以新疆音乐为例,展现了我国民乐的多元一体,也充分说明了我国民乐的独特、丰富与深刻。未来,民乐艺术中心将继续以民乐为载体,用心用情培育“大国少年”,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