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每日动态 >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胡博扬(中)在非遗展示体验区向国外记者介绍“葡萄常料器”的制作细节。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昨天开幕,一批既有语言背景又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志愿者成为会场内外的一抹亮色。本届峰会期间,共有20所高校的7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69种岗位服务,他们全部熟练掌握英语,超30%的志愿者还拥有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言专业背景。

“把长条纸一圈圈紧凑地攒在铁丝上,直到和玻璃珠小孔的直径相同,再把攒好纸的铁丝旋转着插进小孔中,铁丝就成了玻璃珠葡萄的柄。”位于国家会议中心的非遗展示体验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四学生胡博扬用英语熟练地向国外记者介绍“葡萄常料器”的制作细节。在两位非遗传承人的演示下,一串晶莹剔透的玻璃葡萄被制作出来,精妙的指尖动作,引来不少记者跃跃欲试。

胡博扬掌握英语和法语两门外语,是这堂“非遗体验课”的小助教。为了让国外记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她除了要提前准备介绍“葡萄常料器”历史渊源等内容的外语讲稿,还要随时应对各种复杂的翻译状况。“比如,非遗老师讲‘攒’这个特定动词,外语中其实并没有一个能与之对应的单词,这时我就要飞快反应,换一种翻译方式。”她说,在仔细观察了非遗老师的动作后,她用“把纸紧紧地环绕在铁丝上”代替“攒”的讲解,得到了国外记者的认可。

胡博扬和众多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在国家会议中心提前两天上岗,为中外媒体提供热情而优质的服务。“外国友人对我们国家的非遗技艺很感兴趣,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向更多人讲好中国故事。”胡博扬说。

除了拥有多语言专业背景,本届峰会还注重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能力选拔,所有人都拥有志愿服务经历。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口译专业学生曹艺馨曾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担任过外国使团的随行翻译。本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她在新闻中心一层综合服务台负责向中外媒体提供多语种的导览接待、信息咨询、失物招领等服务。

“提前的岗位踏勘中,我拿到了新闻中心的导览手册,背诵地图后我还对它做了西班牙语的批注,向老师请教补充了一些媒体设备等专业知识,确保能翻译得专业、准确。”曹艺馨说,相比于此前的随行翻译工作,综合服务台的工作更复杂,“既是对我专业水平的检验,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会尽力为咨询者提供快速、精准、周到的服务。”

为做好志愿者的服务保障,两处“志愿者之家”已在会场内搭建完成,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保障志愿者的能量补给,为他们打造学习交流和互促提升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